【自創】

風颺──
家將:
李亞、風朗、風默、莫河、高尹、風徹、楊青、楊燁(蒼竹的替身)、小蘭(隨雲的手下)

【歷史】

曹操:...這不用介紹了吧QAQ不過插花說明一下,曹操總共有十六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七個女兒,而且還只是有記載的....但兒子當中又有七個早死,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生養下一代的不容易(何)


郭嘉: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屬於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諡為貞侯。
郭嘉曾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結果劉備逃掉後終成大患。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檃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太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何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嗇,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原為用,此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曹操譴將征討劉備,不克,欲自討之。諸將都懼怕袁紹偷襲後方勸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義,問計於郭嘉。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穫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

郭嘉曾說過:「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後來果然如郭嘉所料,于200年4月,孫策在外出狩獵時被舊仇許貢的部下行刺而死。

另郭嘉評劉表曰:「劉表只是坐著空談之輩,他自知才幹不足以駕馭劉備,重用劉備,怕控制不住;不重用劉備,劉備也不會為他賣命.因此不必擔心。」在郭嘉口中,劉表「坐談客耳。」一名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領導者,破壞力低,威脅指數不高,不足以畏懼。

袁紹已死,袁尚、袁譚被逐退到黎陽。諸將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說曹操道,譚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記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曹操十分贊同,於是南征,在軍隊形至西平的時候,果然譚尚變起,袁譚被擊敗走保平原。曹操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

曹操常對人說「唯奉孝最能知孤意」,因郭嘉年紀輕,曹操欲以之托付後事。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後,感歎地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附一段原文:嘉曰: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捨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


程昱: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原名程立,三國時期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人。曹操麾下最優秀謀臣之一。
《三國志》記載程昱「長八尺三寸,美鬚髯」,是個身形高大雄偉,而且蓄有秀長鬚髯的人物。性格方面,程昱雖然善於審視及分析形勢,而且很有謀略,可是他的性格卻相當急躁,容易與人結怨。
但程昱也深明自保之道,攻取荊州後,中原之地大致平定,曹軍勢力逐漸擴充。一次,曹操撫著程昱之背說道:「當初兗州之敗,若非聽從你的計謀,我又怎可以來到這裡呢?」程昱答道:「所謂『知足不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指一個人只要懂得知足,就不會因為過份的貪婪而得到屈辱的收場),如今是我急流勇退的時候了。」於是正式表示從此繳還兵權,闔門不出。
程昱享年八十歲,就算在現代而言,也算是高壽了!


荀彧: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麾下重要謀士。(「彧」讀「玉」)
曹操讚其為:「吾之子房(張良)也。」
荀彧(34歲)提出迎漢獻帝到許昌,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勢力大增。不久就任侍中,守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多次出謀畫策,也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謀士,建立起一個陣容強大的智囊團,成為曹操集團中首席謀士。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但荀彧仍忠於漢室,站在獻帝的立場,所以提出反對。曹操雖然口頭答應不作魏公,但心頭不忿,亦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軍至濡須,正好曹操南征孫權,派荀彧到譙犒軍,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憂鬱而死。另有一說,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打開後卻空無一物,荀彧知道自己不為曹操所容,於是服藥自殺。時年五十,諡為敬侯。
他對忠於漢室,早年支持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令漢獻帝受到保護,後來又反對曹操進為魏公,而為保漢室。但就因如此,與曹操理念背離。
典略中形容荀彧擁有「為人偉美」,而潘勗為荀彧立碑文寫遁「瑰姿奇表」,更被狂士禰衡說荀彧「文若可借面弔喪」,其意為荀彧有美貌,可以用來弔喪,其人可見是一美男子。


荀攸: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中國三國時代軍事人物,荀彧的侄子。(但是荀攸的年紀比荀彧大喔,輩分真奇妙~)


陳群:陳群(?-236年),字長文,潁川許縣人(今中國河南省許昌),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重要大臣。
年少時已被其祖父陳寔讚揚:「此兒必興吾宗!」,後與孔融結交。劉備到豫州時,請得他為別駕。興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劉備欲往徐州接任徐州牧,陳群曾警誡劉備,袁術必定會與他爭奪徐州,若果呂布乘機襲取徐州,他必一事無成,但劉備沒有聽取。後來隨父親陳紀到徐州避戰,曹操攻滅呂布後,以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後歷任多項官職,魏國建立後任御史中丞。
及後陳群任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與曹丕交好,曹丕亦對他很器重。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任魏王,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創制「九品官人法」。文帝稱帝後,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潁鄉侯。後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


戲志才:戲志才,表字不詳,延熹五年生(公元162年),東漢末潁川郡人,多謀略,被荀彧推薦成為曹操的謀士,曹操十分器重他。
戲志才因為死太早所以記載不多,但另外曾看到有人認為戲志才的出生應該不高,因為當時姓名皆是單字,戲志才卻用了兩個字,因為推測他應該是寒門下等出身(只是有些人的看法)。


賈詡:賈詡(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東漢末曹魏勢力著名謀士,以善於自保著稱。(此人是曹魏謀士中最長壽的一個,享年77歲。)
賈詡屢獻妙計,建議張綉議和劉表,並多次挫敗曹操,使曹操攻宛城不下,並喪失了大將典韋,長子曹昂。在官渡之戰時,勸張綉投降於曹操而非袁紹,使得曹操避免兩面受敵的絕境,備受曹操之敬重。封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州牧。
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夏侯惇: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歷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等,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諡為忠侯。(就是演義中被射瞎眼還把箭拔出來吃掉眼珠子的那位猛人)
夏侯惇好學、專師,雖身在軍旅,也會親自迎接老師來講學。但為人剛烈,14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雖然他位高權重,但生性儉樸,一生淡泊,有多餘家財便會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受與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將軍的漢官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夏侯惇便受任,可見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當時無人能及。


夏侯淵:夏侯淵 (?-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的重要將領,曹操家族軍中其中一員。
夏侯淵作戰勇猛,與其兄夏侯惇一樣性格剛烈,但對於使用計謀比較忽視。曹操也常告誡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但最後還是被劉備部將黃忠殺死。
他對士兵、下屬很好,當打敗敵人後,都會將軍糧分發給缺糧的軍士,令軍心重新振作。為人也極重義氣,曹操年少時在家鄉犯了案,夏侯淵居然為他頂罪,後來曹操把他拯救出來才免於難。又有一年饑荒,他放棄了自己親生兒子,而為了養活死去弟弟的孤女。


曹洪:曹洪(?-232年),字子廉,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曹操家族軍其中一員。歷任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衛將軍等,官至驃騎將軍,封都陽侯,死後諡為恭侯。
曹操堂弟。曹洪在曹操起兵參加討董卓聯軍時,已經加入曹操。軍到滎陽時,曹軍為董卓將領徐榮所敗,敵軍一路追殺,曹操失去坐騎,曹洪趕至,立刻下馬讓給曹操,曹操推辭,曹洪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便徒步跟隨到汴水,因水過深不能渡,曹洪得來一首船,與曹操過河,歸還奔譙。
曹丕年少時向他借錢被拒絕,曹丕懷恨在心。曹丕稱帝後,控告曹洪的食客犯法,將曹洪收監,等候處死。群臣進諫求情,曹丕都不聽,曹丕之母卞太后對郭皇后說:「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如果曹洪今日被處死,我明日便讓陛下廢了你的后座。)」於是曹丕才放過曹洪,但仍要削官職、減爵土。曹叡即位,拜後將軍,更封樂城侯,再增食邑千戶,再次拜為驃騎將軍。232年逝世,諡為恭侯。
曹洪家裡很富有,曹操任司空時,親自帶頭將每次月調儲在縣,曹洪所儲之款連曹操也自認不及。但是為人十分吝嗇,後來因此遭到牢獄之苦。


曹仁: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曹操家族軍其中一員。
200年,曹操、袁紹相持於官渡,日子久了,袁紹另派劉備到曹操後方舉兵,令曹操腹背受敵,許城以南,吏民皆不安,曹操非常擔憂,曹仁進言:「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曹操認為可行,派曹仁率騎兵攻打劉備,劉備大敗逃走,並進一步平定多個縣城軍而還。後袁紹遣將領韓荀抄西道攻曹操,曹仁攔截韓荀於雞洛山,成功將他打敗,袁紹再不敢分兵而出。再與史渙斷了袁軍糧道,火燒糧谷。
曹仁年少時不太檢點,後為長官,開始整奉法令,置科於左右,以為從事。而且精通各種武藝,擅長射箭、騎馬,非常勇猛,有賁、育之勇,擅於騎兵作戰。


夏侯家和曹家算是同族,所以以上四位跟曹操的關係非常鐵,據說夏侯惇和夏侯淵在早年還是時常稱呼曹操的小名阿瞞而不會被曹操不滿~


曹嵩:曹嵩(?-193年),字巨高,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魏武帝曹操的父親。 後被追尊為高帝,故也稱魏高帝。
(所以嚴格說來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也是很不好的(炸飛))


曹昂: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國譙縣人。曹操的長子,庶妻劉氏所生,但由於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聰明且性情謙和,為曹操所喜愛,二十歲時即舉孝廉。建安二年(197年)年隨曹操出征張繡,因張繡突然襲擊,曹昂為救曹操負責斷後,與大將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
(可以說曹昂的個性脾氣比曹丕好太多了!!!)


曹丕: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國皇帝。曹丕是曹操的嫡長子,他繼承了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迫使東漢王朝的末代皇帝禪讓,取而代之。
197年,曹操的長子曹昂戰死,長年撫養曹昂的曹操正室丁氏因此與曹操決裂,離開曹操。之後曹丕之母卞氏被立為正室,而曹丕則成為嫡長子。
由於曹丕曾經篡奪漢家天下,而他本身亦曾有過一些刻薄的行為,因此在民間普遍的「蜀漢正統論」的影響之下,曹丕的聲望頗為惡劣。他賜死甄皇后、逼迫親弟曹植、羞辱死降敵歸國的于禁、制裁好友夏侯尚的愛妾、向身為功臣兼長輩的曹洪公報私仇,《世說新語》中更將曹彰之死都牽連到曹丕身上,這些行為確實令曹丕形象受損。


李典: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從父為李乾,子為李禎。為將頗有儒風,好學問,博覽群書,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軍中稱其為長者。

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巨平(今中國山東省泰安)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曹魏的武將,擅長射箭。為人勇猛、清廉,但並不高傲的武將,不過,對待部下有嚴厲的一面。

張繡:張繡(?—207年),是東漢末期的武將。張濟的族子,武威郡祖厲(今甘肅靖遠縣)人。

呂布:呂布(?-199年2月7日)[1],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範圍)人,東漢末年的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

張遼: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原為聶姓,雁門馬邑縣(今中國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
張遼本是聶壹(漢武帝時商人,曾發動「馬邑之謀」,向匈奴進行誘敵戰,可惜失敗告終)之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漢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到京後,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張遼當募兵尚未還時,而京中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後來,呂布為李傕所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徐州,領魯相、北地太守等任,時年二十八歲。到了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後,張遼部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遼為人勇猛善戰,多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為人也十分盡忠,當年關羽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問關羽去留之心,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張遼想到如果照實說給曹操,怕曹操殺關羽。但不說,又不是事君之道,便歎息:「曹公,是如父親般的君上;關羽,是兄弟而已。」便選擇了照實說給曹操。
此外,張遼感悟必改。當年他與護軍武周不和。後來受胡質勸解,便與武周和好。與李典雖然有不和,但在面對東吳大軍之際,同樣能以大局為重。
張遼亦十分重視部下,合肥役中,張遼率領部下闖進浩大的吳軍部隊中。張遼突擊衝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餘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因此再度衝進包圍網,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


高順:高順(?-198年),東漢末年群雄呂布的重要將領。高順跟隨呂布征戰四處,直屬部下七百餘人,號稱千人,鎧甲武器都精練齊整,每次的攻擊沒有不被他們所擊破,所以名為「陷陣營」。高順曾經對呂布做過諫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雖然呂布知道高順忠心於己,可是呂布並沒有重用高順,緊接著呂布因為郝萌的謀反,對高順變得更加疏遠,憑藉和魏續有外內之親,全部奪取高順所領導的士兵給魏續,直到當要戰爭的時候,因此才令高順統率魏續領導的士兵,高順也從來沒有恨意。

(高順的介紹多貼一點,因為文中他出現太少,但此人真是忠義異常!)

魏續:魏續(?—200年?),東漢末年武將,與呂布有親戚關係,是呂布部將,隨呂布轉戰各地。呂布被圍於下邳,魏續和宋憲、侯成等反叛呂布,將陳宮、高順等人擒捉,投降曹操,致使呂布失敗及為曹操所殺。

袁紹: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東漢末年政治家、割據軍閥。控有幽、并(并音冰,bīng)、冀、青等河北四州,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實力大損,後為曹操所滅。
陳壽評袁紹「治政寬猛有方」而袁紹南征失利歸來後抑鬱而終,此消息傳出時,河北百姓多為其流涕惋惜「市巷揮淚,如或喪親」說明袁紹不但是漢末的英雄之一,也深得人心,無愧於其家族「四世三公」的美名。

袁術:袁術 (?-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初期的割據軍閥,出身於官宦名門,袁紹之弟,趁亂世稱天子,卻得不到支持,最終屢次兵敗後吐血而死。

魯肅: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有人認為包含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是孫權手下主要的謀士與將領,為東吳勢力策劃天下大勢,在周瑜去世後接掌前線軍事,力主與劉備勢力聯合對抗曹操。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魯肅仕職袁術。同年與周瑜的相識,是從後者借糧開始的。當周瑜告貸時,魯肅送給了他儲糧的一半。遂二人結成摯友。周瑜勸說魯肅和他一起離開離袁術,投奔孫策。但魯肅到達江東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受到孫策的重視,很不得志。孫策死後,由周瑜重新引見,魯肅終於得到孫權器重。
第一次見面時,孫權對十分讚賞魯肅,辭退其他賓客後,孫權留下魯肅,不拘禮儀地合坐在一張床上,邊喝酒邊談議國家大事。魯肅提出的對策是:割據江東,利用曹操無暇南下的機會,攻劉表以占荊州,之後稱帝,史稱「二分天下之計」。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之計)在許多觀點上相吻合,就三國史實上多數時間為「吳蜀同盟抗曹」,便知此二計本為一計。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故,時年45歲。死後孫權評價說:「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
(所以說雖然漫畫小說裡魯肅永遠是被孫尚香打昏、被孔明利用的老好人,但他其實是個強人(汗))

周瑜: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勝利後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不是被孔明氣死的,他應該是死於箭傷惡化~)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
孫策喪父後,經過多年在袁術下打拚,終於能起兵發展,正要東渡歷陽入吳時,書信報知周瑜,周瑜立刻起兵響應,孫策高興的說:「吾得卿,諧也。(我得到你,事可成了。)」隨後幫助孫策攻克橫江、當利、秣陵、曲阿,打敗笮融、薛禮,將劉繇趕走,發展極快。後來孫策親自進攻山越,對周瑜道:「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平定山越就已足夠。你先還丹楊。)」周瑜遂回師丹楊。
周瑜年少時而有才學,壯有姿貌。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年齡長於周瑜而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數次侮辱周瑜,不過周瑜每次都忍下,程普開始對周瑜改觀,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孫權雖視周瑜為兄長,但周瑜從不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派名士蔣幹遊說周瑜投靠他,但被周瑜拒絕了。他也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周瑜精音律,雖然酒過三巡之後,如果音樂有誤,他必會知道,並回頭一顧,所以當時的人都說:「曲有誤,周郎顧。」


孫策: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是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的割據軍閥之一。他是孫堅的長子,吳大帝孫權之兄,是東吳勢力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小霸王」的美譽。
195年與劉繇對戰時,遭遇從山東前來拜見劉繇並任其斥候的太史慈,當時,太史慈一人面對孫策13騎,太史、孫二人單挑,孫策搶奪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搶走孫策的頭盔。後來,降服太史慈後,二人更約定不過六十日,單人前往招降劉繇破餘下萬多士眾,群臣皆曰不可相信才剛投效的太史慈,孫策力排眾議,相信太史慈,60天後,太史慈果然招降其他勢力歸來。
孫策有「小霸王」的美譽,以示其武勇彷彿霸王項羽。孫策由於年輕美貌,平易近人,世人稱其為「孫郎」(稱周瑜為周郎)。 孫策與周瑜親若兄弟,曾經讓周瑜行「升堂拜母」。
《三國志·孫策傳》稱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所以說孫策是三國中屬一屬二的大帥哥啊~)


小喬:小橋,亦作小喬,名不詳,橋公之幼女(《三國演義》裡為橋玄之女、橋瑁的妹妹,但應注意的是,由於年代上的差異,橋玄與橋公並不是同一個人),大橋之妹,周瑜的妻子,從周瑜尚主之長子年齡推斷,她應該是繼室或妾。

大喬:大橋,亦作大喬,名不詳,橋公之女(《三國演義》裡為喬玄之女),小橋之姊,孫策的妻,從孫策兒子年齡推斷,大橋應不是元配妻子,從其父被尊稱為「橋公」推斷,應為繼室。


趙雲: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趙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少有名聲。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當時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因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為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以其弟被殺,將此事歸罪於袁紹,於是屯兵槃河並上書朝廷細數袁紹的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常山國經過商議之後一致推舉趙雲,率領該郡義軍去投奔公孫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於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願放棄自願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里,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十騎向南逃逸。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
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範欲將她許配給趙雲,意欲和趙雲結親。但是趙雲堅持不同意,並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也就因此不受到影響。
(這就是傳聞中趙雲和某寡婦有曖昧的緣由(炸飛))
(以赤壁之戰發生在208年看來,雖然趙雲出生年份不詳,但若趙範意圖把嫂子嫁給趙雲當正室,那趙雲至少四、五十歲還沒成親b
另外趙雲是壽終正寢,兩個兒子皆戰死沙場的樣子。)
(趙雲在演義與歷史洪流中被神化,但歷史上的他其實沒有那麼受到劉備重要,幾乎一直都是擔任劉備護衛(另一說認為這是因為劉備深深信賴倚仗趙雲);另外長板坡著名的大軍中七出七入也是假的,不過趙雲是蜀漢派武將活得最久的一個,可兩個兒子後來都是戰死沙場。不過歷史上對趙雲的評語一直都是賞譽有佳,其中嚴以律己、接人以慎最被稱道!)


公孫瓚:公孫瓚(?-199年),字伯珪,東漢末期人物,遼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將,封都亭侯,幽州刺史,從弟為公孫越、公孫範,子為公孫續。

張燕:山賊頭子!

張機: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正史無傳,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誰?],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後被奉為「醫聖」。

華陀:華佗(生卒年不詳),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迹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華佗別傳》。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黃忠: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本為東漢未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歷任中郎將、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官至後將軍,死後諡為剛侯。
(以當時平均壽命20歲的紀錄看來,能活到50歲就算很長壽,所以說黃忠是老將到底能有多老,我心存質疑中(被巴))

馬超: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龐德:龐德(170年-219年),字令明,南安狟道(今甘肅省隴西縣東)人,東漢末年曹操的將領。

龐德原本跟隨馬騰和馬超,但後來在馬超歸順劉備後,龐德卻投奔了曹操,在于禁投降關羽後獨守堤壩直到箭矢耗盡,最後被關羽擒獲,拒降被殺。
曹操得悉後感嘆:「我認識于禁三十年,誰知到了危難關頭,居然還不如龐德忠心!」於是封其二子為列候,曹丕即位後另封其子龐會等四人為爵關內候。

司馬徽:司馬徽(生卒年不詳),字德操,潁川人,東漢時期的人物。據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用東晉人習鑿齒《襄陽記》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

龐德公:龐統的叔父

黃承彥:黃承彥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荊州襄陽名士。《三國志》中記載,黃承彥以通曉周文王64卦在當時很有名,與龐德公、司馬徽等人交好。妻子章氏為荊州牧劉表妻子的親姐妹。其女兒一個是嫁入荊州豪門蒯家的黃氏,一個是諸葛亮的正妻黃月英。

黃月英:黃夫人,三國志裡並沒有記述其名字,但民間相傳為黃月英、黃綬,蜀漢丞相忠武候諸葛亮之妻、名士黃承彥之女。

龐統: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東漢襄陽人。名士龐德公稱其為「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水鏡」司馬徽齊名。本為東漢末年群雄孫權名將周瑜的郡功曹,後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歷任耒陽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死後追賜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陸議: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重要軍事將領,吳王孫權稱帝後被任命為丞相,在三國前期曾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漢的核心人物。
陸遜最著名的戰役則是防禦蜀軍來襲的「夷陵之戰 」(222年)。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大敗漢帝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裏,確保了吳國在荊州的統治。
(由此可知江東專出放火行家,陸遜和周瑜都很擅長玩火攻~)
(看到這邊就知道了,我寫的時候腦袋發暈算錯陸遜的年紀了QAQ請讓我把他歸類到蝴蝶效應的後遺症裡面(掩面))

@@@@@@@@@@@
嗯,
大概先這樣吧XD
出場人物也差不多了~~~

上述內容多半從維基百科抓來的,
還有些是在奇摩知識查的,
若有出錯還請告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snigh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