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果類】:

中國北方的水果

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最常出現的水果是桃、李、棗、栗,其次是梨、梅、杏、榛、柿、瓜、山楂、桑椹,其他如杞、花紅、櫻桃也偶而會出現。這些大抵就是早期中國北方原生的溫帶果樹,或者是很早就傳入中國的物種。
其中最常見的桃、李、棗、栗常常被用來當作祭禮或餽禮之用。除了前述《詩經》「投桃報李」的典故以外,《左傳》中有「二桃殺三士」的典故,而棗栗則常用於祭禮,並且是婦人的「摯」(即見面禮),其常見可以見得。
中國的桃可能在西元前一、二世紀從中國西北經中亞傳入波斯,在由波斯傳入希臘和歐洲各國,以至於西方早期以為桃原產於波斯,而稱其為Persica,即波斯之意。



早期從南方引進的水果

隨著南方逐漸納入中國文化圈,許多原產於南方的水果也漸漸被食用。其中包括了橘、柚、柑、橙、荔枝、龍眼、林檎(又稱花紅)、枇杷、楊梅、橄欖。這些水果的物種來源除了中國南方的原生種以外,也有來自印度和南洋的。
其中原產於長江中下游的柑橘類較早被運用,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常見了。《淮南子》中有「橘逾淮為枳」的故事(在《列子》中是柚),其內容是有人到南邊的吳國(長江下游)吃到好吃的橘子,於是把它移植到淮河的北邊,結果卻變成酸的枳。這個故事除了可以見得此時橘柚主要產在淮河以南外,更顯現出在春秋戰國時對於物種的移植實驗已經有了高度興趣。橘柚此時常被合稱,被認為是南方特產
荔枝等其他水果,多產於西蜀或嶺南,稍比橘柚等晚為中國所熟知,但至少在漢朝,這些水果也都算蠻常見的了。荔枝相傳是漢武帝破南越(經廣東)所傳入的,也有傳說是南越王趙佗獻給漢高祖的。因為遠在嶺南,路途遙遠,得來不易,一般視為珍果。漢朝曾經賜給匈奴單于橘、橙、荔枝、龍眼等北方罕見的水果。而更有名的則是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的傳說。唐朝詩人因而有許多題詠荔枝的詩作,如韓偓〈荔枝〉:「巧裁絳片裹神漿,崖蜜天然有異香,應是仙人金掌露,結成冰入茜羅囊。」
枇杷也是南方的水果,產於西蜀、嶺南、荊州、揚州。因為產量不多,常常與荔枝並稱,兩者都首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林檎則是一種和蘋果相近的水果,同為薔薇科植物。原產於西蜀和南方,可以是從印度所傳入的。一直到晉時,還算是蠻珍貴的果實。橄欖在漢武帝時,曾經與荔枝、龍眼、柑橘一起做移植北方的實驗,然而似乎沒有成功。橄欖在中國主要栽種在嶺南,並不普遍,同時也沒有拿來榨油的習慣



 

從西方引進的水果

一般都認為張騫通西域,引進許多西方的水果。雖然仍不能確認這些水果是張騫所帶來的,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都與西方的交通有關。這些水果主要有葡萄(早期作蒲桃)、胡桃、石榴(或做安石榴)和柰。
中國雖然有原生的野葡萄,但是要等到從西方傳入後,才開始有吃葡萄、釀葡萄酒的習慣。葡萄幾乎可以確定是由西域所傳入。史書中最早見於《史記》:「大宛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葡萄在中國仍然被視為珍果之一,而到唐朝時葡萄釀酒方稍微普遍,並且有許多詠葡萄酒的詩。
除了葡萄以外,石榴也是一種由西方傳入,可用作釀酒的水果。石榴的種植在中國似乎比葡萄普遍,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很常見了。而石榴酒也常和葡萄酒並稱。然而石榴更常見的用途似乎是用來欣賞,石榴花常常是詩人做詩的題材。胡桃(或稱核桃)和葡萄一樣,在中國也有原生種,但是並沒有被廣泛食用,在漢朝從西方傳入後才被視為水果。
柰和林檎一樣,也是一種和蘋果相近的水果。早先生長在甘肅的敦煌、酒泉一帶,要在漢武帝取得河西之後,才傳入中國。柰亦是屬於較珍貴的水果,平常並不多見,在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北方動亂,就更少見於記載了。
此外從西域也引進許多瓜類,如哈密瓜、西瓜等等。

甘蔗古稱「柘」,最早見於《楚辭》,很早就從南方引進,句信其種源在太平洋諸島。早先當作水果,在魏晉時普遍,此時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典故。一直到明清時方有製糖的技術,才廣在南方種植。



【服飾】

上身:
漢代人常穿的衣服分袍服和短衣。禦寒的裘衣是用皮毛,大多乃達官貴人參加朝會、宴慶時穿的衣服。
至於百姓和農民穿的大多是粗布衣服,稱作「短服」。

下身:
下衣有有襠和無襠之分。有襠的稱「褌」,無襠的稱「袴」或「脛衣」。

鞋/足衣:
穿的鞋有草鞋、木鞋、皮鞋。草鞋稱「屨」,木鞋稱「屐」,皮鞋稱「鞮」;襪子則稱「腳衣」。

冠:
頭上的冠很講究,反映了社會的等級和職業。

至於周邊民族的服飾,因傳統習俗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易。
南方百越族喜穿麻、棉、絲織衣,剪短髮,髮型有披髮和椎髻兩種。
匈奴人穿皮革、被氈裘,一般的裝扮是短衣直襟左袒,臂有袖套,腳著長靴。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男性衣左衽,長至膝部,頭裹巾,前額有圓形裝飾物。女性耳墜大環,髻後垂作銀錠式,對襟袍服,腕間戴金、銀鐲。




【食物】

主食:
漢人以五穀為主要糧食。五穀就是栗、黍、麥、菽、稻;北方人多食栗、黍,南方人多食稻米,邊郡人則以雜糧為主。

副食:
分為蔬菜水果、豆腐和肉食品三大類。

飲料:
飲料有酒、漿和茶。漢人飲酒風氣普遍,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有條件者,皆喜飲酒。

漢代的時候,一般人日食兩餐,稱為「朝食」和「餔食」。王公貴族和富裕人家日食三餐或四餐,皇帝食四餐:平、晝、餔、暮。



【交通運輸】

漢代的交通運輸已經算很發達了。路面上除了馬、驢之外,還有供貴戚官吏乘坐的車,種類繁多且都有蓋頂(用馬拉)。農村的話有運輸用的大車(用馬拉)。漢代的造船業也有突出的進展,當時廣州有造船場,所造之船已可航行於大海中。



【住所】

有磚房、木房、茅房,什麼樣的人住的起什麼樣的房子、多大的房子,我記得在建築與擺設規格上有挺嚴格的規定。
少數民族有其傳統的住所。南方百越應該是所謂的干欄式建築。


【棉花】

中國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在《尚書‧禹貢》篇﹐其中說:“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所述“卉服”﹐常被解釋為用棉布做的衣服。此外﹐記述棉花的文獻﹐還有《後漢書》﹑《蜀都賦》﹑《吳錄》﹑《華陽國誌》﹑《南州異物誌》和《南越誌》等。其中說的木綿樹﹑吉貝木﹑古貝木﹑梧桐木﹑ 橦樹﹑古終藤等可能指的是棉花。有些古文獻中記述的白或白疊﹐指的也是棉花﹐有時也指用棉織的棉布。上述名稱﹐多從古代梵語﹑阿拉伯語﹑馬來語﹑古突厥語等音譯而來的。“古貝木”﹐先見於《南州異物誌》﹐南州指今華南的一些地方。《吳錄》稱木綿樹產在交趾安定縣﹐即今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華陽國誌》所述梧桐木產地在永昌郡﹐即今雲南省西部﹐可見5世紀前的棉花產地主要在今華南和西南一帶。關於棉的形態﹐據《吳錄》說:“……高丈﹐實如酒杯﹐口有綿﹐……”是指多年生棉。又“古貝木”﹑“梧桐木”等都以木字命名﹐華南﹑西南地區冬季氣候溫暖﹐棉在這裡可以經冬不凋﹐因此可信5世紀以前文獻中所指的棉是多年生木棉。
一年生棉的引種 一年生棉在西北地區最早見於新疆。據唐初纂修的《梁書‧西北諸戎傳》說:“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高昌為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地方。新疆民豐縣東漢墓出土文物中有 3世紀時的棉織品﹐可能當地已有植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snigh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